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发布者:查玮发布时间:2020-04-30浏览次数:1390



 

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牵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大力弘扬安医精神,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学校事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努力开创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纳入全校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程和学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重要内容。强化创新理论武装, 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势政策课、“三会一课”制度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交流研讨。面向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医护员工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加强对二级党组织的学习督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安医精神,把党代会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学校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和履行岗位职责上来。充分发挥我校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安徽日报思想周刊共建基地、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产出一批理论成果。

2.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探索建立管根本、利长远、重实效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继续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打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和“8+2”专项整治,用扎实的整改成效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3.加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完善三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推进网络宣传和思想阵地建设,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健全全媒体宣传新矩阵。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举办模范教师报告会,开展“十佳本科生”“十佳研究生”评选,大力宣传师生医护员工中先进典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讲好“安医故事”为抓手,广泛宣传疫情防控一线师生医护员工的感人事迹,激发正能量。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做深做实“安全文明和谐友善”宿舍、教师、图书馆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发展中心。完成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换届,建立健全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易班、学工系统和智慧资助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网格化管理,做好学生多校区跟进管理服务。进一步充实思政工作队伍,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好学生安全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完善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拓展社会实践基地。

5.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扎实做好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推进“党建示范高校”的培育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基层组织体系,完成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各直属附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对医院各项工作的领导,着力提升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开展特色党建活动,遴选一批特色党建项目。贯彻落实《进一步激励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组织开展党内评优表彰工作。健全党建信息库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和院级党组织党建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分层分类对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举办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务干部培训班。创造条件、分批组织中层干部到国内外培训以及干训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力度,注重在疫情防控中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任用一线表现突出、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做好学校科级干部调整和竞聘工作。抓好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开展首批“双培工程”人员总结考核和第二批人选的推荐遴选工作;建立附属医院人才库,推进直属附院医学专家挂职帮扶锻炼工作,促进学校与附属医院、附属医院之间干部的合理有序流动。继续做好对霍邱县城关镇泽沟村的对口帮扶工作。

7.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压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认真落实上一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做好迎接新一轮省委巡视工作。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和监督检查。落实省属本科院校纪检体制改革要求,优化学校及直属附院纪委内部机构设置,加强纪检队伍培养,提高监督执纪工作水平。

8.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坚持党委定期向党外人士代表、离退休干部通报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建议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加大党外干部培养力度。依托两个教育基地,搭建统战工作研究交流平台。做好教代会、工会、关工委换届工作,推动二级教代会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校团委和院级团组织建设。召开第十七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深化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改革,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管理。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工作。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9.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梳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认真做好规划总结工作。贯彻落实省《教育现代化2035》及五年实施方案,按照校第八次党代会各项部署,有序推进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10.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对照国家和省“双一流”建设标准,加快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巩固提升现有ESI1%学科排名,推动潜力学科进位增选。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力争取得好的成绩。根据省高峰学科建设规划,加强高峰学科和高峰培育学科建设。推进实施学科建设“四大工程”,根据建设、评估情况调整学科建设规划。持续加强新医科建设,结合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推进与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合作项目。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安徽省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和高峰学科建设资金等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推进和绩效管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建立动态资助体系。

11.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认真做好教育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认证整改工作,启动教育部护理学、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制定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升级版,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与保障体系。加大招生和宣传工作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设和调整招生专业及招生规模,建设一批优质生源基地。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力争临床医学、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顺利通过两年后的评估;推进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妇幼保健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生物科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培育工作。对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重点建设妇产科学、外科学总论、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等线下一流课程,以及临床药理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麻醉学、医学机能学、细胞生物学、思维与沟通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加大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投入,积极申报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金课”项目。完成安徽省西医学类合作委员会12个专业评估整改和8个专业综合评估工作。调整2020年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安排,落实好线上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建设5~10间智慧教室,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做好100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入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实习过程管理。开展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考核工作。办好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华东分区赛。强化教学督导,促进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办好艺术教育中心,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完善国防和军事教育。推进落实《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深化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推动科研、医疗项目与学生团队的对接。建设第二课堂体验中心,提升第二课堂教育质量。

1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政治引领,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制度,发挥凝聚人才、服务人才的作用。坚持“四有”标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要求,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化师德师风考评,贯彻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惩处制度,选树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集体典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引领的引才育才模式,大力推进实施“东南人才工程”,引进三类及以上人才6名以上,完成校内东南人才项目选培。制定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双十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四个一批”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制定《临床教师队伍遴选及管理办法》,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管理考核。

13.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加强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努力在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中实现“保二争三”目标。适时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平评估工作,做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设工作。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施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完善以工作质量为导向的招生指标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博士招生选拔办法,积极稳妥地做好研究生扩招工作。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精品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能力建设,出台导师工作考评办法,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

14.提升继续教育服务水平。推进新时代继续教育转型升级,积极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加大对培养单位、导师的综合管理考核和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制度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全覆盖,完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环节管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办学能力。

15.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稳步增加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力争将药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纳入留学生招生专业。进一步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源,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人数。启动新一轮本硕博各层次国际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推进网络课程、全英文课件教材和题库建设,开展全英文授课教师专项培训与资格认定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层次、质量和水平

16.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面向医学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深入实施“四个提升”计划,推进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构建“学科—人才—科技”一体化工作格局,建设一批多学科交叉转化研究创新团队。瞄准大健康与临床医学关键性技术,依托安徽省转化医学院建设,强化应用研究,力争在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医学生物新材料等新医科领域取得研究新成果。成立安徽省重大传染病综合研究中心,加强防控新冠肺炎应急科研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加强重大项目和成果培育,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以及高等次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加强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和智库建设推进实施校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计划。推动科研资源在绩效评估基础上优化配置,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建共享机制。出台支持国家级和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推进各附属医院加快建设符合研究型医院建设标准的科研平台和研究型病房。完善以学校科研实验中心为统筹,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特色实验室为重点,以附属医院转化研究平台为支撑的“1+X+X”的分层多维科研平台体系,力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新突破。

17.提升附属医院整体实力。成立党委医院工作部,加强对附属医院的统一管理。做好“十三五”附属医院发展规划总结,启动直属附院“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编制,完善附属医院绩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教书育人职能履行、人才引育和学科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专科性附属医院建设,新增2~3所直属附院。发挥核心学科优势,打造若干个省级以上区域医疗中心,推进2~3个专科“院中院”建设。强化优势专科和特色诊疗技术建设,提升急危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建立临床大数据中心、标准化样本库和研究型病房,完善服务大健康产业体系。加快附属医院“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和发展平台建设,统筹各附属医院学科资源,完成病理中心建设,加强省老年病研究所建设,强化校中国人脑库建设与管理,依托一附院筹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一附院要全力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二附院要建设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全国百强医院。附属巢湖医院要成为有突出专科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做强精神医学中心。四附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阜阳医院推进三甲医院创建工作,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新院区主体工程结构封顶,附属阜阳医院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18.扩大开放办学和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党管外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处建设,推进我校国际化进程。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密切与马来西亚等沿线国家高校或组织的交流合作。进一步落实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合作院校的合作备忘录内容,调研论证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加强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和康沃斯大学合作,共同申报“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拓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流合作新渠道,落实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订管理干部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事宜,力争在“青骨项目”上取得突破。实施校级国际合作项目,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引入外事综合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国际留学基金委项目、学生出国交换交流、外籍教师等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防范应对涉外安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以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积极争取合作空间,推动与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以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安徽省高校大健康合作委员会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着手推进安徽医科大学科技产业园的筹划和建设。

19.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文化研究,不断丰富“安医精神”内涵。继续办好医学与人文大讲堂,编印“安医精神”系列读本,制作文创产品,挖掘档案资源打造文化新阵地,创作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和品牌活动。改造和扩建校史馆,推进知行楼A楼文化墙及楼宇文化建设。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涵养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体系融合建设,将“安医精神”融入附属医院文化建设全过程,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三、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0.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厘清校院两级管理权限和职责,制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学校部门职能转变,调整优化二级机构设置,扩大学院对人财物等资源支配权,推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院办学活力。进一步理顺附属小学管理关系。

21.完善“院院合一”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附属医院育人功能,实施临床专业学生分段式管理模式,推进临床医学院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各附属医院严格按照要求安排临床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加大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配齐配强教学管理人员,履行好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主体责任,提升临床医学院建设质量。

2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化“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卓越医师培养机制、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培养机制。推进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做好精神心理学院、医学技术与影像学院、康复学院筹备论证工作。加强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稳妥做好法学(医事法学)专业建设的调整优化。深入落实研究生思政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建立健全各类学生培养全方位形成性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推进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校级以上研究所(中心)管理运行改革,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加大对重大项目管理的统筹力度,强化项目绩效评价。完善科研平台共享机制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社会能力。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推进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

24.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各类人员分类评价机制,修订第二轮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办法,强化对引进人才的评价和聘期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修订《安徽医科大学创收经费分配管理办法》, 在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先行试点二级机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探索完善以目标任务为核心的绩效考评奖励机制,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分配制度。

25.提升财务审计与资产管理水平。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不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增加教学经费投入,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节约型校园。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推进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扩大学院财务管理自主权和财力承担范围。加强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项目审计。健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国有资产“1+x”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开展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和绩效审计,实现试剂耗材在线平台全过程管理。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开展校办企业考核。加强和规范招标采购管理,建立功能完备的招标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化交易平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采购管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26.优化拓展办学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谋划推进新校区建设,科学修订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南校区以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为主,适当安排入驻其他学院学生;东校区以生命科学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主,推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打造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强化校区建设管理主体责任,充实调整各校区管委会职能,推进东校区一期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南校区和东校区实验室、智能网络、图书馆、学生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功能,将群团工作、社团工作与校本部同质化推进;完善巢湖临床医学院校区功能,推进第四临床医学院、阜阳临床医学院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切实做好校园自然景观改造、文化景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27.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健全师生利益诉求反馈机制,建立完善困难师生帮扶体系。完善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教职工医疗保障、文体健康活动经费投入,提升大学医院服务师生健康能力。推进学生活动中心空间扩展、食堂扩容工程、和平苑二期等民生工程建设。推进标准化宿舍创建工作,做好老旧宿舍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智慧后勤平台功能,建立维修平台,提升公寓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28.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实验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率。加强出版中心质量建设,推进专兼队伍建设。加强安徽省实验动物中心管理,依法管理实验动物。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成人体科学馆开馆。加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启动智慧教室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管理,推进网络安全建设和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大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建设数字图书馆和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流程。

29.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加强校地合作,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撑和财力支持,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构建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建立校友信息数据库,广泛联络校友,鼓励校友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学校发展。加强校教育基金会建设,不断扩大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进一步在帮扶贫困学生、支持学校事业、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

30.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平安校园建设,严格校园出入管理。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健全防范体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切实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开展以防火、防震、防踩踏、反恐防爆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加强防电信诈骗、防校园贷、防传销等安全知识专题宣传教育,强化校内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危险化学品、生物安全等安全管理,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加大“平安校园”智慧化建设投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舆情监测,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

31.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立学校新冠肺炎防控领导组,建立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机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的组织管理和重点举措。督导各二级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抓实抓细联防联控措施落实。认真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加强疫情防控理论研究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落实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指令,做好援鄂等医疗援助工作和我省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加强多学科协作,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为战胜疫情提供科研支撑。办好为各直属附院赴武汉等一线抗击疫情医务人员十件实事, 动员广大师生医护员工为疫情防控捐款,全力募集防护物资,为学校和附属医院抗击疫情做好保障加大对疫情防控中涌现的优秀典型和感人事迹的宣传报道,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附件:

1.2020年学校着力推进的十项重点工作

2.2020年学校认真做好的十件实事

  

  


附件1

2020年学校着力推进的十项重点工作


1. 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

2. 深化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3. 总结“十三五”工作和启动“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

4. 认真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工作

5. 全面落实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做好教育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认证整改工作,加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及培育工作

6. 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制定“双十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四个一批”建设方案

7.力争国家级科技奖励和重大科研平台的新突破

8. 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工作

9. 推进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工作

10.积极谋划推进新校区建设,完善现有校区功能定位


 

 

附件2

2020年学校认真做好的十件实事


1. 实施好绩效工资改革相关配套工作

2. 完善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3. 加强教室、宿舍和师生文体活动场所的修缮美化工作

4. 改善教职工就餐条件

5. 发放教职工午餐补助

6.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内就医条件

7. 加强校园管理,改革车辆管理办法

8. 加快推进和平苑二期建设

9.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大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整合力度

10. 推进智慧教室和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大力提升线上教学能力